杭州工匠 周扬:用生活演绎木雕艺术
是雕塑的一种,常常被称为“民间工艺”,在我们的祖国的工种分类中属于“精细木工”。木雕可大致分为立体圆雕、根雕、浮雕三大类。
其中,根雕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作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所谓“三分人工,七分天成”,说的就是根雕创作。
周扬出生在浙江绍兴嵊州,父亲是位美术教师,他从小就在嵊州传统木雕工艺氛围的耳濡目染中成长。
1990年,18岁的周扬从嵊州工艺美术学校木雕班毕业,前往东阳一家中日合资的企业从事佛像设计制作,尽管收入不菲,但重复枯燥,没办法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年后,周扬决定辞职。1993年底,他投到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公博门下,在高公博大师工作室学习。
“学手艺是很苦的,需要有恒心,不懈坚持才会出成绩。”这是周扬入门师父——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高公博见到他后说的第一句话。在两年的学习时间里,周扬得到了师父的精心指点,雕刻技艺日益精湛。
“那时白天帮人干活,挣生活费,晚上才有时间静下来自己钻研、揣摩,直至深夜。”一直到今天,周扬都认为那段经历对他个人成长很重要。他感慨地说:“就在那时,我认清了做工匠与搞艺术的区别,也开始真正领略到雕刻艺术的无穷魅力。”
在出师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周扬与同样学习根雕的爱人白天在家里搞创作,晚上就到吴山夜市摆摊。虽然收入不多,但能见到、听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友人描述自己对奇木的感觉和见解,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内心。周扬更是亲自到全国各地找材料,他的视野进一步开阔,艺术创作上的发挥空间也更大了。
这段时间里,周扬创作了一大批根雕艺术精品,成功举办了多次根雕大展,作品多次在国家级、省级比赛中获金银大奖。2004年,他还被团中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全国乡村青年工艺大师”称号。
“找材料很辛苦,搬动树根要花力气,雕刻的时候要吃粉尘。”周扬说,从事这个行业,是在做苦行僧,但周扬对雕刻行业有着独特的感情。他的每一件作品都述说着一个故事。
比如作品《丹心牧古》的材料,是他在一户山里人家的猪圈里找出来的,当时上面满是白蚁,周扬拿回家后思索了几天,最终雕成了这件作品,在2003年杭州举办的国际民间手工艺品展览上获得了金奖;作品《飞天》,做好以后又一再改进,重新构思……他创作的《慈航》《和风》无一不流露出作者对人生、对智慧的理解。
2011年,周扬的《回头是岸》以大美、大智、大巧的艺术效果获得评委的青睐,获首届“天工开物——浙江工艺美术大展”金奖,浙江美术馆还收藏了这件作品。
周扬认为,根雕创作应该将传承优秀文化摆在首要位置。对于每一件根材,他看到的是一个个用本有的形态和纹理述说着各自历程的生命。“通过个人的生命经历与它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才能将自己与根雕相融合,展现天人合一的意境。”
周扬努力创造着自己的特色。他创作了高2.2米,底座4平方米以上的巨大弥勒佛根雕,其规模之大在浙江尚属首位,在全国也属罕见。作品以“大”吸引人,也是周扬的创作思路。
如今,根雕艺术正迎来整体繁荣,但周扬却认为,根雕要做强,一定要做精品,因为精品可以打响知名度。“今后粗制滥造的产品会消失得很快,而精雕细琢又有创意的好作品则会慢慢的受捧。”
周扬说,“从艺者绝对不可以被当下浮夸之风蒙蔽住眼睛,不要迷信所谓大师、精品、极品,而应该努力去打好自己的创作基础,走出属于自身个人的风格道路。”周扬还认为,现在虽然技术上有优势,但根雕业内真正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只有几个人,所以培养人才很重要。
近日,中国文化部对非文化培训基地非洲艺术家木雕创作交流活动暨大运河文化主题创作交流成果展在浙江省文化馆西湖文化广场馆区程允贤雕塑馆开幕。展览共展出近50件作品,集中呈现了来自刚果民主共和国、吉布提共和国、加蓬共和国、中非共和国四国的9位受邀非洲木雕艺术家在浙江近一个月的“培训成果”。
在不到一个月的木雕创作交流活动期间,周扬等人组成专家师资团队,为非洲艺术家们开设理论课程,参与共同创作,并带领非洲艺术家们参观了浙江博物馆,学习了东阳木雕的创作技法,与中国传统木雕艺术来了一次“亲密接触”。
这50件作品不仅展示了非洲艺术家在浙江学习、创作交流期间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在保持了非洲独具特色的想象力之外,工法、雕磨等基本功还有了中国工匠的底子。其中,杭州工匠周扬和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教师朴守帆与非洲艺术家们通过反复切磋与沟通,合力创作出了“风雨同舟”系列作品。
周扬说:“希望非洲木雕艺术家们能将此次交流学习的所观所感带回非洲,成为中非文化交流的使者,让中非双方的文化交往‘长流水,不断线’。”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